早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针学伍捌 [复制链接]

1#
第三节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肥胖症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伴有明显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临床上最为常见;后者常继发于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或与遗传→药物有关。

肥胖症的发生常与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安逸少动→情志不舒→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本病与胃→肠→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痰湿浊脂滞留。无论是胃肠积聚的痰热还是脾肾不能运化的痰浊,停滞于全身或局部都可造成肥胖。

主症形体肥胖,面肥颈壅,项厚背宽,腹大腰粗,臀丰腿圆。

胃肠积热:消谷善饥,食欲亢进,口干欲饮,怕热多汗,腹胀便秘,小便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嗜睡懒言,面唇少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肾阳亏虚:喜静恶动,动则汗出,畏寒怕冷,头晕腰酸,月经不调或阳痿早泄,面色白。舌淡,苔薄,脉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祛湿化痰,通经活络。取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天枢大横阴陵泉丰隆

配穴胃肠积热配上巨虚→内庭;脾胃虚弱配脾俞→足三里;肾阳亏虚配肾俞→关元。心悸配神门→内关;胸闷配膻中→内关;嗜睡配照海→申脉。

方义肥胖之症,多责之脾胃肠腑。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两穴相配,可通利肠腑,降浊消脂;大横为局部取穴,可健脾助运;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健脾祛湿,丰隆乃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健脾利湿,化痰消脂,为治痰要穴,两穴合用,可分利水湿→蠲化痰浊。

操作诸穴均视患者肥胖程度及取穴部位的不同而比常规刺深0.5~1.5寸,可用电针。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按针灸主方或加减选穴,或取肥胖局部阿是穴。用皮肤针叩刺。实证重刺激,以皮肤渗血为度;虚证中等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

(2)耳针取口→胃→脾→肺→三焦→内分泌→皮质下。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其间嘱患者餐前或有饥饿感时,自行按压穴位2~3分钟,以增强刺激。

1.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较好疗效。在取得疗效后仍应调控饮食,坚持运动,以防体重回升。

2.食物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及煎炸之品,忌过度睡眠。

第四节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肿瘤疼痛是因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的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最重要的症状之一;肿瘤发热是肿瘤本身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症状;放化疗后副反应则主要表现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

在中医学中,根据各种肿瘤的临床特点而予以相应的命名,如“癥瘕”“积聚”“肝积”“乳岩”“噎膈”“石瘿”等。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内虚→感受邪*→七情怫郁→饮食损伤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滞痰凝,瘀*搏结。

主症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见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常伴发热→乏力→鼓胀→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

1.基本治疗

(1)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

治法扶正固本。以强壮保健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肺癌配肺俞→内关→列缺→尺泽;胃癌→肠癌配胃俞→大肠俞→曲池→内关→上巨虚;肝癌配肝俞→中都→太冲;乳腺癌配内关→乳根→膺窗;食道癌配天突→膻中→巨阙→鸠尾。瘀血内停配膈俞→血海;痰湿结聚中脘→丰隆→阴陵泉;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胃俞;脾肾阳虚配肾俞→命门;肝肾阴虚配太冲→太溪→照海。厌食配下脘→天枢→上巨虚;呃逆配内关→中脘。

方义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及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选用3~5个穴位,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操作可根据不同症状,配合艾灸,或用温针灸法或用艾炷灸法。

(2)镇痛

治法行气活血。以夹脊穴及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夹脊合谷太冲

配穴肝癌痛配阳陵泉→期门→章门;肺癌胸痛配孔最→尺泽→列缺;乳腺癌痛配内关→膻中→乳根;脑瘤痛配印堂→前顶→长强。

方义选用相应夹脊穴,针对病变部位,鼓动脏腑气血,通调气机。合谷与太冲阴阳经上下相配。行气止痛。

操作常规针刺,也可加用电针。根据具体情况每日可治疗数次。

(3)减轻放化疗反应

治法扶正化浊。以督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大椎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免疫功能抑制配内关→关元;白细胞减少配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胃肠反应配内关→中脘→天枢;口腔咽喉反应配照海→列缺→廉泉;直肠反应配天枢→大肠俞→支沟→梁丘。

方义大椎为诸阳之会,针灸有宣导阳气→消散瘀热之效;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化湿祛痰。

操作针刺或加温针灸,或采用隔姜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肿瘤相应耳穴部位压痛点→枕→皮质下→神门等。用毫针刺,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小时至数小时,可间歇行针。也可用耳穴压丸法。用于肿瘤疼痛。

(2)灸法取大椎→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3穴,每穴施灸15~20分钟。或在背俞穴隔姜铺灸。用于放化疗后副反应。

1.针灸可改善肿瘤患者的部分症状,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宜在放化疗前进行针灸治疗,可更有效减轻放化疗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